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领域 > 猪舍设备
秦英林:五方面推进生猪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智能化赋能养猪行业成为现代产业
日期: 2025-04-30 来源:猪舍设备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规划了2025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十大核心任务,特别强调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培育新质生产力。

  报告精确指出,科学技术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需集中力量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大幅度的增加资产金额的投入与研发强度,坚决破除创新障碍,以开创性举措加速科技进步。

  在科技浪潮奔涌的2024年,“人工智能” 无疑是热度居高不下的关键热词,引领着诸多行业迈向变革新征程。这股创新力量同样席卷了传统畜牧业,为其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开启了智慧养殖的崭新时代。步入2025年,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提出要持续推进养猪业的智能化发展,赋能生猪产业成为现代产业。

  秦英林代表在两会中的建议案中强调“养猪是传统产业,新时代要用智能化赋能,升级为现代产业、未来产业。”牧原在智能化应用方面倾注大量心血,通过技术创新,数智赋能,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保障猪群健康,减少外部环境的影响,牧原创新研发智能空气过滤猪舍。解决了行业两大难题,猪病怎么治?臭气怎么治理?不仅提高养殖成绩,还能做的无臭气不扰民。

  牧原在全国各地有1000多个养殖场。“极寒极热,极干极湿,都是猪生病的环境隐患。只有给猪创造好的环境,猪才能够健康地成长,饲料转化效率才能更高,品质才能更好。”通过智能化赋能,为猪群提供一年四季如春的生长环境。

  此外,通过24小时智能巡检系统的实时监测与即时数据推送,以及智能咳嗽管家对猪群异常的预警,逐步推动了疾病净化进程,确保了疾病的早期预防与及时治疗。

  据悉,牧原1200余名智能化研发人员,自主研发五大类30余种智能化设备,已部署300万套智能设备,明显提升猪效、人效及管理效率;同时融合大数据、5G、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借助信息化,构建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超大规模下的精细化管理,细化至每一间猪舍、员工、设备及猪只,通过2400项指标实现垂直管理至末端,深度管理300多家子公司、200余饲料厂、1100多个养猪场、10个屠宰厂,每日处理10亿条数据,确保高效精准管理至每一个细节,为传统养猪业注入全新生产力。

  “农业是一个耗能耗时比较大的行业,通过智能化赋能,也能够在绿色低碳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秦英林代表在建议案中提到。

  牧原集团在全球养猪碳排放方面表现优秀且领先,其坚持绿色发展作为高水平发展的前提,秉持“不转嫁成本、不推卸责任、不遗留隐患”的原则,积极践行“零排放、无隐患、无臭气、减雾霾、碳减排”的环保五台阶理念。牧原把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猪粪尿全部资源化利用,猪粪做成有机肥,猪尿做成液体肥,全部还田,一点都不浪费,通过创新种养循环模式,带动周边农业的发展。

  2024年共服务472.08万亩农田,化肥减量15.46万吨,一亩地减投增收314.33元,帮助农民减投增收13.53亿元,近五年累计助农增收52.43亿元,实实在在帮助了农民增收。

  牧原在饲料端推广低豆日粮技术,并与行业共享,若推广至全国养猪业每年可节省大豆2000万吨,相当于节约耕地1.5亿亩;在种植端,通过种养循环和粪肥资源化,实现农田固碳;在养殖端,创新无供热猪舍,利用地热、保温及余热回收,大幅度降低天然气和煤炭消耗,持续推动绿色发展。

  在两会的建议案中,秦英林代表提出要构建科学种猪育种体系。自1998年起,牧原集团启动“种子计划”,专注于生猪育种,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价值育种、自主育种理念,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秉持开放态度,融合国内外优质种猪基因,牧原致力于培育适应中国环境的种猪品种。针对传统金字塔育种结构,耗时长、难以满足快速需求的挑战,牧原大胆创新,采用轮回二元育种体系,成功省略祖代猪繁育环节,缩短两代时间,用肉猪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生产种猪,提升效率,减少相关成本,加快了中国种猪育种进程。

  下一步,牧原规划构建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支撑中国种猪育种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做到自主掌控、自主育种,为生猪稳产保供提供有力保障。

  坚定长期主义,坚持技术创新。步入新时代,牧原集团持续专注养猪主业,依靠智能做强猪肉产业,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风味绝佳、价格亲民、营养健康且环境友好的猪肉产品,以更少资源产出更高品质猪肉,推动行业升级,为实现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